恒量物理量定义在UPHY中具有公理的逻辑地位。公理是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逻辑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进行演绎,理论推论应如同高山流水,清澈、欢快、流畅,一泄到底。公理的真理性不能由其自身证明,而是由其全部推论为真给出证实。
从17世纪初到21世纪的今天,物理学又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对诸如质量、能量、动量、角动量、力、电流强度、电荷量、电动势、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磁矩、磁通量、热力学温度、辐射通量密度等近百个物理量的个性物理属性获得了很好认识,却一直未能获得对所有这些物理量共性物理属性的物理学认识。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共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个性则表现为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即是规律,根据共性可发现更多的同类个性。对于物理量的认识也要遵循这个哲学认识原则。
根据恒量物理量定义并基于诸基本物理常数和SI(国际单位制)物理单位符号关系式,UPHY发现了物理量普遍具有的共性物理属性------多维时空结构。物理量的多维时空结构属性由物理单位时空组态、物理单位时空数值和恒量物理量给出统一表述,而倒模定理、时空组态法则、时空数值法则、完备物理常数定理、物理单位当量定理、缺损定理、MS制物理单位定义系统作为恒量物理量定义的七个推论,以其正确性证明该恒量物理量定义为真。恒量物理量定义及其七个推论实现了物理学逻辑基础的完备化建设。
从逻辑上看,所有这些结果都不是SI定义系统具有的基础性逻辑关系,这暴露出SI定义系统的逻辑局限性。为打破这种局限,实现对SI定义系统之下逻辑环节的理论挖掘,进而实现物理学逻辑基础的完备化,需要也唯有借助一种逻辑工具,这种逻辑工具正是公理这种逻辑范畴。恒量物理量定义在UPHY理论体系中具有公理的至尊逻辑地位,也正是在恒量物理量定义下,并借助诸基本物理常数和物理单位符号关系式,容易发现物理量普遍具有的多维时空结构这种共性物理属性,进而实现了物理学逻辑基础的完备化建设,难在恒量物理量定义的提出。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是一位可与爱因斯坦比肩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他是人类进入量子物理世界的引路人和敲门人。此外,普朗克先生另一重大理论贡献是创建了普朗克单位制。该单位制是一种自然单位制,是在普朗克约定下形成的一种物理单位制,在理论物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普朗克约定的内容是:将万有引力常数、约化普朗克常数、光速常数、玻尔兹曼常数、库仑常数均约定为1。普朗克先生作出的这个约定,其目的是为了简化物理方程运算,并不是认为这五个基本物理常数在客观上真正具有1的数值属性。普朗克单位制定义了大量普朗克物理量,如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普朗克质量、普朗克能量、普朗克角动量(约化普朗克常数)、普朗克温度、普朗克体积、普朗克电流、普朗克电荷、普朗克质量密度等。普朗克物理量在量子力学和宇宙学都有重要物理意义。如果将约化普朗克常数由普朗克常数替换,则根据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定义式很容易计算出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时空数值。然而,普朗克先生却没有这样做,使得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就此止步,距物理单位时空数值属性的理论发现只差一步!距物理学逻辑基础完备化这一理论物理学目标仅一步之遥。
不仅是普朗克先生,同时代的西方物理学界诸多精英物理学家们,
犹太裔美国/瑞士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犹太裔德国理论物理学马克思-玻恩(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
丹麦理论物理学尼尔斯-玻尔(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
法国理论物理学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
他们都具有很深的理论物理学造诣且熟知普朗克约定,却无一例外地止步于物理学逻辑基础完备化建设,距此理论物理学目标也仅一步之遥,只差一步!物理学逻辑基础完备化之硕果就悬挂在面前,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上前一步摘取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科学史学家们去研究吧。